随着科技进步,灾害救援已从“人海战术”迈向“智胜时代”。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胡震洲 编辑陈融雪
甘肃张掖,在“应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区抗震救灾实战化演习中,某款四足机器人协同消防救援人员圆满完成演习任务
6月24日以来,贵州省榕江县两次遭遇特大洪水侵袭,洪峰在4天内两度过境城区,超4万群众紧急转移。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队伍迅速集结。救援队伍以科技为刃、协同为盾,筑起抗洪抢险的钢铁防线。
与此同期,由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和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主办的“应急使命·2025”演习在多地举行,演习重点检验极端灾害事故场景下的新质救援能力。
随着科技进步,灾害救援已从“人海战术”迈进“智胜时代”。从高性能的便携式照明设备,到智能化的无人运载机,应急装备在各类紧急情况和灾难应对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无人机刺破浓烟在高空投送物资,机器狗穿越废墟定位生命体征,这些“钢铁战士”正以毫米级精度、秒级响应,重绘生命救援的坐标。在灾害救援的战场,科技力量正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实防线。
无人机作战
“100袋爱心大米,30分钟完成跨河投送!”
在遭遇特大洪水侵袭的贵州省榕江县,6月29日,无人机救援团队在灾区两岸架起800米长的“空中走廊”,以每趟100公斤的运力,将物资精准投送至接收点。
“传统冲锋舟运输需对抗湍急水流,而无人机半小时就能完成往常需要半天的工作量。”中国通号战略性新兴产业事业部产业处处长王冠说。
在救灾行动中,无人机具有三大优势:一是突破地形限制,实现全天候运输;二是运输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一半;三是减少救援人员涉险可能。因此,在各地的应急演习中,无人机几乎成为标准配置。
6月24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市,一架通信侦察无人机像飞弹一样腾空而起
这里是“应急使命·2025”断路、断网、断电应急救援行动专题演习现场。演习中,弹射式中型通信侦察无人机依靠火箭推射装置迎风而上,快速飞抵洞庭村上空700米的高度后不断盘旋,将洞庭村的航拍画面实时回传。同时,其搭载的公网基站让7公里范围内的手机恢复了4G网络信号。
据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高级工程师柳树林介绍,该无人机由应急管理部专项攻关研制,可在8级强风和中雨条件下起飞,在中继无人机的帮助下能远距离超视距飞行,飞行续航时间可达6个小时。
作为“应急使命·2025”断路、断网、断电应急救援行动专题演习的关键环节,翼龙-2H应急救灾型无人机单次飞行横跨东北三省,千里驰援模拟重灾区,成功建立空中信息通道,完成了一项里程碑式任务。
同日,“应急使命·2025”城市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专题演习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京基智慧科园开展,无人机亦大展身手。
演习模拟一座34层超高层综合建筑起火,真实复刻火势立体蔓延、大量人员被困等极端复杂场景,对应急救援体系提出极限考验。
在演习现场,多旋翼消防无人机编队成“救援急先锋”,侦察无人机实时构建三维火场态势图,多架大型灭火无人机悬停百米高空,喷射压缩空气泡沫控制火势。破玻无人机精准发射破玻弹击碎幕墙玻璃,开辟排烟通道。载重无人机则突破封锁,将呼吸器、急救包精准投送至受困者手中。地空一体的“无人作战集群”极大延伸了救援触角,降低了作战人员的风险。
2025年6月24日,在广东深圳的“应急使命·2025”城市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演习现场,山河星航灭火无人机喷射灭火剂(毛思倩/摄)
机器人军团亮相
空中无人机、地面机器人。
面对洪水、高温、浓烟封锁的危险区域,机器人成为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
在此次受灾的榕江县城,积水深度一度达数米,传统抢修作业难以开展。南方电网国家级电力应急特勤队迅速出动,带来排涝机器人。随着榕江恢复供电,“光明防线”被进一步筑牢。
机器人军团藏龙卧虎,不同形态的应急机器人,有不同的“神功”。在深圳的城市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专题演习中,灭火防爆机器人率先突入,持续喷射高强度射流压制火势,开辟道路;排烟机器人、水驱动排烟机与建筑内防排烟系统协同作业,不断改善火场环境;侦察机器人开启热成像与气体检测设备,为后续内攻人员开辟进攻通道。当人力登高运送装备器材效率低、体能消耗大时,救援人员使用单兵外骨骼搭配爬楼运输机器人,确保了装备物资送得上、运得多。
6月20日,在成都高新区举行的消防应急演练中,四川具身公司的“灵瞳”机器狗背负水带接口内攻灭火,警务机器狗用红外热敏传感器搜救被困者。二者与高空无人机协同,仅用9分30秒便完成860人疏散任务。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科技装备专委会秘书长、教授级高工常建介绍道,应急机器人比工业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所有机器人种类的要求难度都要大得多。比如工业机器人,可能就做一个固定的动作,但于应急机器人来讲,每一次事故、每一次救援的场景不一样,这就对应急救援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智能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3年12月,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研发一批先进应急机器人,大幅提升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建设一批重点场景应急机器人实战测试和示范应用基地,逐步完善发展生态体系;应急机器人配备力度持续增强,装备体系基本构建,实战应用及支撑水平全面提升。
大模型助阵
“传统指挥依赖人工汇总信息,现在通过三维数字化模型和AI算法,能实时生成最优抢修路径。”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张迅说,在榕江洪灾中,当暴雨红色预警拉响,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大屏瞬间亮起“作战模式”。
“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大屏不仅实时展示输电线路、变电站的运行状态,还能结合地灾隐患库精准定位高风险区域。”张迅介绍,当第二次洪峰来袭时,“应急一张图”精准锁定榕江、三都等重灾区,系统在15秒内精准匹配出241支抢修队伍、5586名应急队员的调度方案。
以前,预警需要人工研判卫星云图。现在,AI系统接入地质传感器、气象雷达和历史灾情数据库后,可更快速更准确地计算出需要的图像。
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研发了“久安大模型”。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数据服务部主任刘永强介绍,“久安大模型”通过53轮应用场景微调和10轮专业数据训练,已经在应急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比如,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方面,大模型能够实时识别高危区域的异常积水、粉尘涉爆等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在基层执法方面,大模型能够帮助执法人员快速识别隐患、制定执法清单,提升执法科学性和效率;在指挥救援方面,大模型能够通过“一句话”组合,实现扁平化指挥,大幅提升救援处置效率。
科技力量正深度融入灾害救援的战场。
高性能的便携式照明设备以其高亮度、长续航和便携性,成为救援人员在夜间或光线不足环境中进行搜救工作的得力助手;热成像仪和生命探测仪则是搜救工作的“眼睛”,能够快速定位被困人员的位置,为救援人员提供精确的信息;空气呼吸器和防护服是救援人员的“护身符”,能够保护他们免受有毒气体、烟尘等有害物质的侵害;无人运载机能够轻松翻山越岭,高效运送物资,大幅提升救援效率;机器人则能够在危险环境中进行搜救工作,减少救援人员的安全风险。
当传感器成为大地脉搏的听诊器,当算法解码出灾难的密语,应急救援装备加速智能化升级,将应急响应从“事后追溯”推向“尽早防御”。科技赋能救援,正在提升人类对抗灾害的防御水平。
(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5期,总第9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