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锻造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十四五”应急管理创新探索之路③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2日 来源: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阅读: 分享:

暴雨洪涝灾害中,以背作“桥”,以肩为“梯”,快速转移被困人员;化工园区火灾中,防爆型灭火机器人深入有毒气体泄漏区域,精准开展灭火作业;矿井事故中,多支专业队伍迅速集结,灵活运用小导硐技术找到施救突破口……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是科学高效应对各类急难险重灾害事故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十四五”以来,应急管理部持续构建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协同作战、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加快提升,成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强堡垒。

苦练内功

全力提升各方战斗力

当前,面对传统领域风险集中暴露与新领域新风险不断积累并存,自然灾害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愈发明显等挑战,应急救援队伍亟须提升防风险、攻难关、迎挑战、抗打压能力。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联合省消防救援总队使用H175直升机与Ka-32直升机等,组织开展多机型索降训练。资料图片

建立执勤岗位练兵和岗位能力等级达标考评长效机制,引入水域救援“复训”机制,围绕高层建筑灭火救援难题、新能源产业消防安全创新战法操法……“十四五”期间,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从以灭火救援为主,加快向“全灾种、大应急”转变,持续开展大练兵,实打实、硬碰硬地苦练内功、提质强能。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蓬勃发展,队伍数量增至113支,新组建18支国家工程救援专业队伍,以满足重要行业领域、重大工程项目救援需求。这些队伍在应急管理部指导下,针对专业特点和区域自然灾害实际,加强日常训练与技术竞赛,持续向“打赢制胜”转型升级。

作为自然灾害工程救援专业力量,中国安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逐步建成包含土建、爆破、测量、搜救等门类140余个工种的专业队伍。坚持“准现役”“准军事力量”标准,在实战中总结提炼堤坝一次性成型封堵、堰塞湖处置、电网快速架设等多类国内领先技术战法,各支专业队伍持续提升应对重大险情灾情的能力。

社会应急力量已成为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府积极引导、多方协同支持下,社会应急力量整体规模不断壮大、政策制度逐步健全、支撑保障持续完善、救援能力稳步提升,实现了从“有”到“优”的转变。

模拟化、基地化训练,开展战例复盘,制定完善各类预案;针对新型救援难题,组织开展课题攻关,创新战法训法操法;完善处置规程和指挥要点……五年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在充实自身力量同时,全面提质强能,战斗力不断显现。

为攥指成拳、发挥合力,十四五”以来,聚焦极端复杂事故灾害,聚焦顺畅有序协同配合,各类实战演练密集开展,成为向“不可能”发起挑战的练兵场。应急管理部牵头高质量开展“应急使命”系列实战化演习,从高原高寒地区到沿海地带,从抗震救灾到超强台风防范,从空地一体联合救援到充分检验新质救援能力,各支队伍从难、从快、从严,确保“每打一仗”都有进步,为打好灾害防御有准备之战奠定坚实基础。

在“应急使命·2025”——长江上游防汛抗洪演习中,各应急救援队伍协同配合、水陆并进,模拟开展“三断”情况下的山洪灾害救援。资料图片

加快布局

着力培育关键战斗力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而面对区域性灾害特点和救援需求,如何确保发生灾害时敏捷反应、快速出动,跨区域高效支援、协调联动,是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重要内容。

着眼防范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打造重大灾害救援的尖刀和拳头力量,十四五”以来,在应急管理部与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东北、华北、华中、东南、西南、西北六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消防救援力量分批入驻。建成后的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既有区域性指挥、综合救援、航空保障、装备储备等功能,还可发挥实训演练、培训等作用。

2025年甘肃榆中县山洪灾害救援、广东怀集县抗洪抢险救援,2024年四川雅江县森林火灾扑救……面对一场场大仗硬仗,国家西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敏捷反应、快速出动,在关键时刻发挥出了关键作用。

建成高层建筑、地下场所、大跨度大空间、危化品、地震等5000余支专业救援队,6支国家特种灾害救援队加快发展;整合森林消防总队及相关消防救援机动支队,优化组建10个跨区域消防救援机动总队和若干支队、大队、中队;成立航空救援总队,推进与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整体组网,逐步建立起属地为主、辐射周边、网状覆盖、全域机动的航空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十四五”期间,应急救援的尖刀和拳头力量逐步壮大,确保在党和人民群众需要的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一边清理废墟,一边往被困人员位置靠近……虽然“黄金72小时”已过,但中国救援队伍仍持续搜救,一名幸存者也因此在受困120小时后被顺利救出。缅甸强震发生后,我国第一时间派出国际救援力量,是派出救援人员最多、到达灾区最快、营救幸存者最多的国家。其间,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分秒必争、科学施救,用中国速度、中国温度、中国担当,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捍卫。

从更新发展理念、夯实基础建设,到突出实战演训、精研技术战法,五年来,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苦练本领、向战而行。2025年,两支队伍顺利通过联合国国际重型救援队能力复测,再次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救援的硬核实力,成为我国深度投身国际救援合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力依托。

力量下沉

持续磨砺基层战斗力

基层是突发事件处置的第一现场和前沿阵地,要为基层配强应急救援力量,防止“小险变大险、小灾成大灾”。

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重磅出炉,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下“快进键”。看准了就抓紧干,各地着力健全“综合+专业+社会”的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推动资源下倾、力量下沉。

扩充人员队伍——湖南实施整县制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行动计划,将民兵力量和林业基层应急队伍纳入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明确森林火灾高风险县市区应分别整合组建不少于30人的森林消防队伍。

立足实际需求——福建武夷山市岚谷乡山多林密、村落分散,该乡组建1支乡综合性应急救援队,各行政村成立8人至12人的村应急分队,将应急救援力量延伸到村,并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以点带面串线”的高效联动协作机制。

确保快速出动——陕西西安在各区县(开发区)均前置备勤1支至2支应急救援队伍,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这些队伍能够迅速集合、就近处置。

多元化消防力量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十四五”期间,各地党委、政府加大投入,全国新建城市消防站3538个,总数达到1.15万个,较“十三五”同期增长44%;新建政府专职消防队6692个,新招录政府专职消防员11.4万人,总人数达到25.5万人,消防救援力量得到明显扩充。

为让各方力量更加协同、资源更加聚集,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河南打破行业、地域、隶属的藩篱,创新推行“1+1+1”模块化编组,将国家级、省级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市级、县级骨干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以及社会应急力量进行科学整合,使不同队伍如同灵活的“模块”,能够按需调配、优势互补。

天津十部门联手,进一步规范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抢险救援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动员中的领导作用,充分依托应急管理部门的专业优势,实现资源整合与高效调度,为强化力量统筹、规范引导救援行动提供制度保障。

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渥江镇建立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将救援力量、人员、装备、物资等基础数据录入平台。镇平台与区平台联网,联合作战指挥,以达到“一呼百应”的指挥调度效果。

科技赋能

协同打造新质战斗力

9架无人机为21个点位空投3000份物资,“巴掌大”的卫星电话及时传递出孤岛群众“心声”,新型巡堤查险车通过车载三维激光系统、云台全景摄像“诊断”险情,应急机械化桥搭起“安全路”……这是今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利用科技装备,提升抢险救援效率的一幕幕。

一方面紧跟职能拓展,保障常规装备配备;一方面强化科技赋能,加快新型装备配备……“十四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方将先进适用应急救援装备配备使用摆在重要位置,协同发力,补短强弱,着力打造新质战斗力。

中央安排近600亿元国债资金,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各地抢抓“东风”、加快推进。四川泸州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层防灾项目,为基层配发森林火灾扑救、抗洪抢险、水域救援、综合保障和地震地质灾害救援等国债项目物资装备1088件(台、套)。在新疆,9.81亿元国债项目资金,让多灾易灾的12个地(州、市)有了中型无人机、建起救援平台,700支应急救援队伍陆续增配2.9万余件(台、套)装备设施。

装备到位了,如何管好用好,推动人机协同?青海省应急管理厅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培训市(州)、县(市、区)、乡镇三级救援队伍及装备管理人员。江西上饶市应急管理局建立“党委统筹+制度保障”双轮驱动机制,积极编制装备操作指南,高效推动应急装备效能转化。

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各类新型装备在应急救援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坚持“科技建队”,引导队员创新改进应急救援装备,一项项“五小”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更因贴近实战、源于实战,从而有力服务实战。

当前,在矿山滑坡、地质灾害等救援现场,救援人员可利用边坡雷达、滚石雷达等系列监测雷达,对边坡、山体、建筑物等关键区域进行精确监测,第一时间预警滚石、坍塌等风险,保障现场救援安全。

今年,“新质救援能力展”作为“应急使命·2025”演习的重要环节,汇聚多类尖端、硬核的应急救援装备和技术,全面展示了我国新质救援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效能。

未来,守护万家灯火、护航国泰民安还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持续提升战斗力依然是重中之重。展望“十五五”,迈上新征程,当不断总结经验、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能力,高效推进新质救援能力形成并发展,大力实践探索以改革创新推动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作者:本报记者 周佳晨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2025年10月22日一、五版 原标题《全方位锻造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十四五”应急管理创新探索之路③》责任编辑:周佳晨 李佩达


主办单位: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咨询电话:0871-67206019

邮箱:yn_ser@163.com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2024042720号-1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2086

Copyright © 2024 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海伦城市广场2座10层1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