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25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报告,该指数从技术创新活力、市场开拓潜力、生态协同能力和政策赋能效力四个维度,系统评估了全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以下是报告的核心内容与关键结论:
一、评估框架与指标设计
评估维度
报告构建了包含36项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覆盖以下四个维度:
技术创新活力:包括科研机构数量、国家级科技项目立项、专利数量等。
市场开拓潜力:企业数量、产业链布局均衡性、应用场景商业化程度。
生态协同能力:产业联盟规模、基础设施配套、区域协同效应。
政策赋能效力:空域管理试点、专项政策支持、法规完善程度。
典型城市发展模式
报告选取了七种代表性模式,其中前三名城市的发展特色如下:
深圳(第一名,90分):设立全国首个低空经济管理局,推动“政企联动+技术破壁”生态闭环,如美团无人机日配送量超20万单,eVTOL适航认证周期缩短50%。
北京(第二名):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优势,聚焦核心技术研发,打造低空经济“创新大脑”,产业链布局最均衡。
成都(第三名):探索“链合试点型”模式,获批西部首个3000米以下空域试点,开通无人机货运专线(如双流机场至青白江铁路港),成立覆盖300家企业的产业联盟。
二、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
应用领域
低空经济覆盖飞行器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空域管理及数字化应用全产业链,在以下场景深度应用:
智慧物流:无人机配送、货运专线。
城市交通: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
应急救灾:快速物资投送与灾害监测。
文化旅游:低空观光、高空跳伞等体验项目。
成都的实践案例
成都通过“空域改革+物流革命”推动场景落地,例如:彭州桂花镇鹿坪社区实现无人机外卖配送;都江堰青城山机场和金堂淮州机场开展低空旅游项目。
三、政策建议与挑战
主要建议
全产业链支持:政府需完善市场化支持机制,提升产业协同效能。
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通过应用场景反哺研发创新,加速技术商业化。
基础设施升级:构建“核心枢纽+基层站点”的立体化服务网络。
法规保障:优化空域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安全底座。
现存问题
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与产业配套不足的矛盾凸显;
国际标准参与度较低,需加强与国际接轨。
四、市场前景与战略意义
市场规模
预计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国家战略地位
低空经济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五、其他重点城市表现
除前三名外,报告还提到杭州的“需求反哺型”模式,强调市场需求驱动技术创新。区域层面,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在低空经济领域协同效应显著。
主办单位: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咨询电话:0871-67206019
邮箱:yn_ser@163.com
网站备案号:滇ICP备2024042720号-1 公安备案号: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2086Copyright © 2024 昆明市应急救援协会
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海伦城市广场2座10层1003号